目前,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家电行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推动家电企业建立智能制造工厂已被视为家电行业的一项“新基建”,以促进中国家电制造行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在家用电器等行业持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凝练总结一批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培育一批轻工领域网络安全示范标杆。 建立智能制造工厂,势在必行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家用电器产业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并在“十三五”末期步入全球家电强国行列。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包括家用电器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面临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下,数字化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设备管理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在家电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此,建立智能制造工厂,实现管理、效率、质量全面提升,成为推动家电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家电产业深度融合,将助力企业洞察用户需求和匹配供需,提高质量和效率,提高成本竞争力,催生新的增长点;助力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实现需求实时响应、全程实时可视资源无缝对接;显著提升资源配置优化、管理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助力家电行业构建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智能协同、跨界融合的高效产业生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鲁建国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家电行业智能化的重点放在产品的智能化方面。与产品智能化相比,企业制造智能化方面相对较弱。由产品转向企业的智能制造方面上来,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制造水平,为高质量发展做铺垫。”他认为,本次工信部发布相关指导意见,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企业制造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全球工业逐步迈向4.0,大国竞争使得中国面临制造业回流的国际竞争新态势。推动家电智能制造可以算是家电制造行业的新基建,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家电制造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GfK中国家电事业部总监蔡凌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从我国内部看,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短缺,家电企业智能制造工厂将提升家电企业效率;从需求端看,全球消费结构升级,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强劲,智能制造有利于进一步满足个性化品质消费的需求。 “中国拥有最完备的家电制造产业链,整体看,制造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居全球前列,具备了加快实现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徐东生说到。 据了解,近年来家电企业纷纷加大信息化、自动化投入,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海尔、创维、长虹、海立、老板、九阳、美的、海信、美菱、格力、莱克、华意等一批企业先后成为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项目,同时还有更多企业入选省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建立智能制造工厂,难点在哪? 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的主要目标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家电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一份子,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影响着全局,而推动相关企业建立智能制造工厂也不可一蹴而就,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鲁建国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家电企业在建立智能制造工作过程中的主要难点是机械制水平的提高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还有就是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比如芯片等关键部件急需资金投入。 在徐东生看来,推进智能制造的难点在于家电企业发展不平衡。“中国家电行业中,既有海尔、美的、格力这样千亿元级别的企业,也有年营收数亿元甚至更少的中小企业。” 一方面,中国头部家电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全球都居领先地位。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27日,由世界经济论坛(WEF)和麦肯锡咨询公司评选出的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共计90家,因其严苛的评选标准,这些“灯塔工厂”一直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其中,家电相关企业有8家,包括海尔青岛中央空调工厂、海尔沈阳冰箱工厂、海尔天津洗衣机和美的南沙空调工厂、美的顺德热水器工厂在内的5家中国家电企业赫然在列。 记者此前在实地参观海尔青岛中央空调工厂时看到,该工厂的生产车间已经实现了高度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在生产环节与用户连接,实现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据了解,借助5G网络技术,该工厂已经完成8类AR、AI(人工智能)等机器视觉场景的应用,工厂装配效率提升30%、质量优化7%。 美的南沙空调工厂是美的集团首个全智能化的制造基地。2012年,美的集团以南沙工厂为试点,开启了美的工业互联网的新纪元。据了解,在经过工业互联网改造后,该工厂劳动生产效率提高28%,单位成本降低14%,订单交付期缩短56%。同时,实现了原材料和半成品库存减少八成,自主开发的注塑平面库自动配送系统让物流周转率提升2~4倍。 但另一方面,从整体看,家电行业制造水平差异很大,当海尔、美的等大企业向智能制造升级的时候,许多中小企业自动化水平还很低,企业信息化程度也不高,劳动密集型组装生产依然存在。 “中小企业制造升级面临观念束缚、技术缺乏、资金困难、人才不足的重重障碍。”徐东生告诉记者,应对技术变革、推进智能制造,要求企业必须加大投入,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及市场需求不足压力,对企业平衡长期战略和短期利益带来严峻考验,对资源和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更是巨大的挑战。 家电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如何推进? 蔡凌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开展智能制造,可以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作和融合,以便更好地提升效率;另外在国家双碳目标下,应该将绿色制造作为升级目标之一。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财政税收和土地政策等角度,适当给予智能制造企业支持。 那么,在实际行动中,该如何推进家电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转型?业内专家从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要落实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政策。连续两年的疫情对很多行业带来了冲击,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各级政府最近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改善经营环境、完善财税金融支持等,要确保这些政策落地实施。 其次,从企业的角度而言,要鼓励大企业通过产业链协同合作,带动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大企业应在自身实现智能化的前提下,积极推广数字供应链,帮助产业链中小企业建立低成本、标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从局部场景、产线入手逐步拓展,推动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协同。 最后,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升级面临的最大瓶颈是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缺乏。缺乏自动化、信息化、大数据相应的人才,让中小企业在与相关软硬件服务商合作时处于被动,为未来企业运营埋下隐患。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行业团体等机构,结合行业岗位人才需求,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社会化培训,以快速弥补制造业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的不足,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本文转自:中国电子报) |